新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 五 缅怀之梦

五 缅怀之梦

第(2/2)页

又惊又喜,宣称如果叶端美肯嫁给他,两个婴儿都可保全。尚德本着忠于宋廷的精神,劝妻子叶端美答应这个条件,但叶端美却劝丈夫与自己一起自杀,让成吉思汗看一看夫妻俩紧紧拥抱着的尸体。见此情景,成吉思汗终于深深地被感动了,他停止了暴虐,成了贤明君主。
            首先,《赵氏孤儿》里的关键性情节——换孤,在伏尔泰这里受到了否决。叶端美以欧洲启蒙主义者的平等观念,从根本上批判了忠义精神。这实际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于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否定和更替。其次,《赵氏孤儿》中的强烈复仇思想到了伏尔泰手下却被重重恋爱所包裹、所消溶。在《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是政治野心的化身,因此义士们必须以铁和血的政治谋略去对付;在《中国孤儿》中,成吉思汗本身就是一颗多情的种子,因此可以用壮烈的情感洪波把他感化。在两相比照中,人们很容易地看到,《赵氏孤儿》闪耀着理智和意志的冷光,《中国孤儿》散发着人性和情感的热量;《赵氏孤儿》面向着政治和社会的大局,《中国孤儿》立足于夫妻和亲子的关系。总体说来,《中国孤儿》所依附的思想基础比《赵氏孤儿》更前进了一步,但《赵氏孤儿》仍然可以以自己所体现的严峻逻辑傲视《中国孤儿》的温煦梦幻。《中国孤儿》中所体现的自然情感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是无法实现的,成吉思汗巧遇五年前的情人而回心转意的情节勉强地使这种情感获得了胜利,但那毕竟是一种过于纤巧的安排、过于奇特的构想。中国人比较现实,明智的儒家思想锤炼了他们的观念和理智,约束了他们的自然情感,使他们具备了一种正视社会现实的坚毅精神。他们习惯于用政治的办法解决政治问题,用严峻的公理解决社会秩序问题,用恋爱的贞诚来检验婚姻问题,而并不把恋爱和情感置之一切社会问题之上,使它们几乎足以囊括一切。例如面对元代这样黑暗的政治环境,面对不少近似于屠岸贾那样的独裁寡头和政治势力,在中国人看来,《赵氏孤儿》所体现的精神要比《中国孤儿》所体现的精神更切于实用。《中国孤儿》以平等观念为武器对忠义思想的否定是大体正确的,但以人情和恋情为武器对复仇精神的否定则并不见得高明。欧洲启蒙主义的思想,既在总体上高过于迄止元代的中国传统思想,但又不能处处凌驾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上。
            歌德
也曾写过一个题为《埃尔泊诺
》(Elpenor)的未完成的戏剧作品,有意摹拟《赵氏孤儿》中最后一部分情节。《赵氏孤儿》最后有奇巧的一笔:孤儿终于被当作程婴的儿子被保存下来了,独夫屠岸贾为了褒奖程婴的检举之功,竟把孤儿认作义子抚养多年,待到孤儿长大,了解了全部情况,毫不犹豫地亲手杀死了“义父”屠岸贾。《埃尔泊诺》则写一个弟弟杀死了哥哥,并把哥哥的儿子抢来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待到这个孩子长大,知道了自己名义上的父亲、实际上的叔叔的罪行,准备为自己的生父报仇。写到这里,歌德搁笔了,他一直未能把这个剧本写完。歌德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原来,在中国的观众看来,赵氏孤儿举刀杀掉“义父”屠岸贾是理所当然之事,而歌德却不忍心看到这种场面的出现。歌德考虑到了这位“假父亲”十余年来真心诚意的抚养,想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与这位“假父亲”密不可分,也想到了孩子对于真正的父亲的概念却还是抽象、空洞的。因此,在歌德看来,这个成长了的孩子向“假父亲”举起刀来的时候不会是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的。严格说来,他头脑中那些本于基督精神的仁爱思想根本不容许这个孩子举刀复仇,让那个与自己有着密切情感联系的人倒毙在血泊之中。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中国民族精神中那种高度冷静的理智,以及复仇思想的决绝性质了。
            总的说来,《赵氏孤儿》的情感形态是单向的,服从于更高的社会政治原则的;而伏尔泰、歌德的剧作,情感形态是多元的,并以自身为目的。利耶?弊耶?很难简单裁定,因为这首先不是艺术处置问题,而是民族的心理习惯、时代的心理风尚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继续研究元代另外一些呼唤历史雄魂以一振衰败现实的历史剧。这些历史剧的锋芒,是及不上《赵氏孤儿》的了。
            三、《单刀会》
            这是关汉卿所写的一出三国题材的历史剧。剧情甚是单纯:
            吴国的鲁肃,想从蜀汉守将关羽手中索回战略要地荆州,但又慑于关羽的武勇,不敢贸然伸手。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设宴款待关羽,在宴席上软硬兼施,先礼后兵,逼着关羽把荆州交出。当他把这个计策考虑定当,找有关人员商议的时候,有的人一味回顾关羽的赫赫功业,认为逼交之计欠妥,有的人则不愿到这个危机四伏的宴会上去作陪。鲁肃急于事功,仍然设宴邀请关羽。
            关羽明知这个宴会别有用意,但出于英雄襟怀,还是单刀赴会。宴席之间,鲁肃依计行事,不料关羽凭着一腔豪情、一身胆气,在唇枪舌剑中把鲁肃搞得十分被动,一筹莫展。最后关羽的儿子关平前来接应,关羽脱离险境,凯旋而归。
            这出戏的情节关键,显然在于展现关羽和鲁肃在宴会上面对面斗争的一个场面。但是,关汉卿对于这出戏的兴趣,并不在于情节,而在于关羽的精神风貌。因此,他采取了颇为独特的结构方式。全剧共四折,关汉卿竟让主角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而在第一、第二折中放手展开对关羽的精神风貌的铺垫和烘托。鲁肃去找两人商议,结果两人的意见各写了一折,这两折情节进展是迟缓的,却从两个侧面把关羽的精神风貌勾勒得清清楚楚。鲁肃前去商议的第一个人乔公以一个历史过程对关羽作了远距离的总体概括,鲁肃前去商议的第二个人司马徽则以一个朋友的身分对关羽作了近距离的具体描摹。这样,戏过去了一半,主角还未出场,但主角的形象却已呼之欲出。待到关羽出场后单刀赴会,关汉卿的艺术重心仍然不在于危机的设置和解除的情节过程之中,而在于关羽进入危机前和脱离危机后的神情意态。这就是关汉卿不同于一般剧作家的地方。
            《单刀会》有几段唱词脍炙人口,其中最有名的一段就是关羽在前去赴宴的途中对着滚滚江流唱的: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另一段,则唱于脱离危险之后:
            
            我则见紫袍银带公人列,晚天凉风冷芦花谢,我心中喜悦。昏惨惨晚霞收,冷飕飕江风起,急飐飐帆招惹。承管待、承管待,多承谢、多承谢!唤梢公慢者,缆解开岸边龙,船分开波中浪,棹搅碎江心月。正欢娱有甚进退,且谈笑分明夜。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趁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
            
            这是何等的风度!这是何等的笔力!这样的段落,我们不能当作一般的唱词来读,而应该看作是作者的艺术目的的集中流泻。
            荆州究竟应该归吴还是应该归蜀,对于这桩古老的历史公案,到了元代的关汉卿那里,已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关汉卿因此并未在这出戏中展开善恶是非之争。他并没有偏执地让关羽独戴正义的桂冠,而让鲁肃承担邪恶的罪名。关汉卿在这出戏中欣赏和追求的,只是关羽豪迈的情怀,雄壮的气度。剧作家并不想过于严厉地鞭笞鲁肃,但既然把鲁肃放在对立面的位置上,那么很抱歉,只能让他在对比中相形见绌了,只能让他在浩荡雄风前显得比较萎琐、比较烦人了,只能让他承受关羽的嘲弄,也承受戏剧家和观众的嘲弄了。因此,我们在《单刀会》中看到的,主要是两种情怀、两种气度的比照和较量。即使荆州本该归还吴国,鲁肃的索讨不无理由,关汉卿也要为关羽的豪情壮采叫好!在这里,人物的情怀、气度与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是完全合一的。
            关汉卿的如椽大笔,曾经一再鲜明地划出过善恶是非的原则分野,那是为了擦亮人们判别的目光,燃起人们心中的爱憎;在《单刀会》中,关汉卿呼唤着豪迈的情怀和雄壮的气度,那是为了震聋发聩、扫荡疲困,给沉溺的民风灌注新的生命,替萎黄的中原输送青春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而后一种职能,在审美等级上是更高、更超逸的。只有那些能够以自己深远的目光囊括社会和时代的整体空间的戏剧家,才会在给了观众以善恶是非的标尺之后,再进而为整体性的疲软输送情怀和气度方面的补液。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暴风雨》等剧目中,我们不是也看到过戏剧家为了驱除中世纪遗留的呆滞空气而在风采、气概、情怀上的整体性灌注吗?
            当然,说到底,关羽的豪情壮采也有特定的思想基础,那就是汉家的正统思想。关羽在与鲁肃争执荆州的归属问题时这样唱道:
            
            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献帝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
            
            说着还以一柄铮铮有声的剑相威胁:“今朝索取荆州事,一剑先教鲁肃亡!”平心而论,关羽在这里不大讲道理。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指出过的,在蒙古贵族统治中原大地的元代,宣扬这种汉家正统思想,包含着明显的反元意义。关羽在这出戏的最后所说的“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与《汉宫秋》里所说的“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都以苏武流落异族而保持汉家气节的故事为依凭,都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关汉卿对蒙古贵族的黑暗统治的态度,我们已在《窦娥冤》等剧作中深深地领受过了,因此,不妨说,他对汉家正统思想的固守是比较坚定的。他甚至还由这种正统思想滋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认为正统就是真理,汉家即是主人,其他理由统统不在话下。在他笔下关羽面对鲁肃时那种对于汉家正统观念的执着和自信的态度,正是他自己的观念、情绪的一种反映。
            四、《李逵负荆》
            山东棣州人康进之所写的这出《水浒》戏,使元代剧坛的一角,别具一番风光。
            鲜明的善恶观念,浩荡的英雄情怀,恰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在元代众多的历史剧中屡见不鲜。《李逵负荆》的鲜亮之处,在于把这种观念和情怀,充分地性格化
了。在这出戏中,对是非善恶不再仅仅停留在判别、控诉和褒扬上,对气概和情怀也不再仅仅是抒发和吟唱。这一切都被不露痕迹地融化进了一个有血有肉、天真憨厚的个性之中。它向剧坛提供的,不是一股冤,不是一腔恨,也不是一脉情,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
。其他杂剧当然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就人物性格的典型化程度论之,《李逵负荆》却显得特别突出。它较早地发挥了戏剧艺术的一种神圣职能:以一个典型化的人,去震憾和感染千万个人。其他种种理性要求和情感要求,都溶解在这个典型化的人身上,都溶解在这种震憾和感染之中。
            如果说,元代历史剧的重要使命在于召唤来历史的雄魂,那么,《李逵负荆》招来的,是一个性格化
、个性化的雄魂

            《李逵负荆》的情节,与《水浒传》第七十三回中的有关描述比较接近,大致是:
            在梁山泊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王老汉与独生女儿一起开着一爿小酒店。一次,两名土匪冒充宋江和鲁智深,把王老汉的独生女抢走了。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下山游玩时听得此事,只道真是宋江和鲁智深干了坏事,心急火燎地上山,大闹聚义堂,砍倒杏黄旗,气愤地指责宋江和鲁智深。
            宋江和鲁智深都说绝无此事,李逵只是不信。宋江只得与李逵打赌:情愿下山让王老汉认辨,如若宋江被王老汉认定是抢人者,可让李逵杀头;如若不是,则李逵须为自己的鲁莽失去脑袋。
            王老汉一见李逵领来的真宋江和真鲁智深,当然立即否认他们是抢人者。李逵输了,但他又不愿真的身首异处,于是便效仿古人的“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去让宋江打罚。宋江说,我们是赌头而不是赌打。李逵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了,竟打算自刎。
            正在这时,王老汉来报,那两个土匪又来了,现在已被灌醉在家,只等梁山好汉去捉拿。李逵带罪领命,与鲁智深一起下山把两个土匪捉来,因此得到了宋江的原谅。
            这出戏的外层结构,只是一个误会。然而,从这个外层结构伸发进去,却可通达一个深入而宽阔的艺术天地。李逵误会了宋江,结果在艺术效果上既褒扬了李逵,也褒扬了宋江,更褒扬了他们共同从事、共同卫护着的事业。
            照理,李逵对于自己生死与共的首领和“大哥”,是不应产生如此重大的误会的。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中的战士,李逵听到过多少污蔑啊,他几曾轻信过呢?就连似乎与他这个莽汉子无甚关联的梁山泊自然风景,他也是努力捍卫的:“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但这次他不仅误会了,而且误会得那样厉害、那样不留余地,甚至把自己的一颗头颅也赌上了。这就是他那种包含着特定社会意志的性格
在起作用。
            梁山泊的好汉们所皈附的社会意志是相通的,甚至是共同的,但性格却各不相同。如果说,杏黄旗上所写的“替天行道救生民
”七个字就是他们共同的社会意志,那么,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就是这种社会意志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途径。要是没有这个强硬而又进步的社会意志作为内核,各色各样的性格展示必将是浮浅的、无的放矢和眼花缭乱的;反之,要是没有那么丰富的性格类型,社会意志的体现就会失去色彩和生气,失去真实的形象。因此,在戏剧冲突的理论中,要把性格冲突和意志冲突截然分开是困难的,褒此贬彼更是偏执的。至少,《李逵负荆》所展示的,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梁山泊好汉们由于有着一个共同的社会意志,因此在各异的性格之中都有一个敏感点。那就是他们一群是否还在行施“救生民”的职责,是否还拥有“救生民”的美名。如果这一点遭到玷污,那就是他们的集体事业和集体生命的毁灭:他们就与一般的流寇没有什么区别了。《李逵负荆》的情节,始终在真、假问题上盘桓。而事实上,情节上的真、假是以本质上的真、假为基础的。真梁山泊与假梁山泊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救生民”。这一点,可以说是梁山泊借以立足的命根子,因此不同性格的英雄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加以捍卫。事情正恰落到鲁莽、急躁的李逵身上,于是他立即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反应,急匆匆地包揽案件,急匆匆地上山责问,急匆匆地以头相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含着特定社会意志的性格
在闪光。在这里,社会意志为性格定了性
。应该说,围绕着这个进步而光辉的社会意志,各种性格都会是可爱的。李逵性格的可爱,首先也是为此。鲁莽和急躁的性格特征远不是处处可爱的,但是由于“救生民”的信念遭到威胁而鲁莽起来、急躁起来,那就十分可爱了。为了这种意志和信念,即使办错了事,得罪了人,人们也能够原谅。由此可知,性格固然重要,为性格定性的特定的社会意志,更加重要。没有进步的社会意志,即便个性化了,也可能成为“恶劣的个性化”的产品。
            宋江、鲁智深、吴学究等人也以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卫护着“救生民”的共同意志。因此,山下那位连宋江、鲁智深都没见过的王老汉,都是对梁山泊英雄深信不疑的。他一听宋江到来,未辨真假,即唤女儿出来侍候,因而就上了假冒者的当。可以说,这出戏的误会,从产生、发展到解除,都是以“救生民”的共同意志为基础的。戏剧家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既矛盾又统一的“二律背反”:梁山泊因为有“救生民”的良好社会名声,最不容易产生误会,也最容易被人假冒得逞而产生误会;众英雄因为有“救生民”的共同社会意志,最不容易产生隔阂,也最容易出于各人的严格防范而产生隔阂。《李逵负荆》的冲突,就赖此建立。正是由于建立在崇高的共同社会意志之上,性格的摹绘、误会的设计,才显现出深度和魅力。总之,统观全剧,杏黄旗上的七个大字醒人眼目。
            由此,我们看到了元杂剧中特别有光彩的思想内容。梁山泊英雄们在从事的业迹,与包公所做的好事有很大的区别。同样有为民的思想和为民的效果,但包公是以朝廷为背景,居高临下地来处置各种冤案的;而梁山泊英雄却是以山林为背景,以完全平等的地位来为人民效力的。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梁山泊的首领和名将竟可以头相赌,这与人民处于一种多么平等的地位啊。说到底,包公再好,是人民的老爷,而李逵却是人民的儿子。包公即使在为民作主之时也时时考虑着王法的尊严、天子的隆恩,而李逵即使在尊严的首领面前也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李逵负荆》一剧表明,元代的戏剧家不仅仰起头来,在官僚队伍中寻找救星,希望出现更多的包公为民作主,而且已经开始理直气壮地在自己的百姓之中寻找卫护百姓利益的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逵负荆》是特别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它直接地声援着宋代和元代的农民起义队伍,直接地表露着时代主人的心声。它在元代剧坛中能拔地而起地显示出最充分的进步意义,主要也是这个原因。扩而大之,因它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人民在政治、思想领域里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为性。因它的出现,人们可以推断,异族的高压并没有造成一片死寂,元代的严酷统治不会延续很长了。
            “替天行道救生民”,仅有这个具有充分进步意义的社会意志还未必具有美学价值。这是一个宣言,一种行动,伴随着剑戟鲜血出现,仅仅直捷地将它体现出来,还构不成审美形式。于是,性格
出现了。典型性格使社会意志变得可以观赏。典型性格使“善
”跃升为“美
”。李逵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为抽象的社会意志铺陈了瑰丽的色彩。通过这么一个活活泼泼的莽撞汉子,人们简直可以从感官
上接纳梁山泊英雄们的社会意志了。这样的性格,把理性化为形象,使一个高悬天际的政治纲领变得亲切而动人。所以,剧作家康进之为之而竭尽全力,致使处处妙笔生辉。你看那个李逵,痴迷迷地欣赏梁山泊的景致,那番自言自语只能是他的:
            
            李逵 那桃树上一个黄莺儿,将那桃花瓣儿啖啊啖啊,啖的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我曾听的谁说来,我试想咱……哦,想起来了也,俺学究哥哥道来,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笑)你看我好黑指头也!
            
            这番言词,使梁山泊的理义之美化作了风景之美,并且最终都融和在李逵的性格之美里边。理义之美是抽象的,而风景之美和性格之美则是具体形象的;仅以风景之美隐喻理义之美比较浅陋,只有把两者都通过一个深通梁山泊理义的英雄的性格之美反映出来,才显得深入和丰盈。这段言词之所以值得品味,就在于性格之美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再看李逵自以为探得宋江、鲁智深丑行之后的那番调侃嘲弄,又多有性格特征。照理,李逵这样的粗人是不惯于调侃嘲弄的,他惯于抡斧直吼,开门见山;但是,他现在面临的对象,毕竟是他衷心拥戴的“大哥”,毕竟还是他的社会理想的代言人,毕竟是一个经常训斥他而不大可能被他训斥的上司。他以为宋江干丑事已经证据十足、毋庸置疑,因此敢于调侃嘲弄;但他一时还无法从情感上、习惯上腾跃为宋江的审判者的地位,他面对宋江还吼不起来,凶不起来,因此也只能调侃嘲弄。如果当事人没有宋江,只有鲁智深一人,李逵就不会在态度上处于这样尴尬的状态了。
            第二折中李逵急冲冲上得山来,大喝一声“小喽罗报复去,道我李山儿来了也”。向谁报告呢?怎么连一个称呼也没有?这正是他目前复杂心境的一种自然流露。走进聚义厅,明明宋江和吴用都坐在那里,他只向吴用施礼而不睬宋江,没说几句就开始了调侃嘲弄,言语间提到宋江处只用一个冷冰冰的“宋公明”:
            
            李逵(见礼)学究哥哥
,喏!帽儿光光,今日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日做个娇客。俺宋公明
在哪里?请出来和俺拜两拜。俺有些零碎金银
在这里,送与嫂嫂
做拜见钱。
            宋江 这厮好无礼也!与学究哥哥施礼,不与我施礼。这厮胡言乱语的,有甚么说话。
            
            李逵那么主观,肯定宋江早已把一个哭哭啼啼的“嫂嫂”藏在堂后,他竟要送“拜见钱”而又只有“零碎金银”,这真可谓是十分辛辣的嘲弄了。对鲁智深他就不用如此费事了,如若丑行属实,鲁智深也只是胁从,但李逵一见鲁智深就大喝一声:“秃驴,你做的好事来!”对宋江若也这么凶,那就不是李逵了;对鲁智深若也远引曲譬、调侃嘲弄,那也不是李逵了。
            此后,李逵的性格还要顺着事态的发展不断展示出来。赌头之后,他与宋江、鲁智深下山对质,一路上也极尽挖苦之能事,而且在言语份量上还更重了一点,简直有点押送的味道了。宋江走快一点,他便说“听见到丈人家去,你好喜欢也”;宋江走慢一点,他则说“你只是拐了人家女孩儿,害羞也,不敢走哩”。到得王老汉家,等王老汉定睛细看后摇头否认,李逵急了,先是硬赖宋江、鲁智深吓着了王老汉,后来王老汉再次否认,他竟拔拳要打王老汉。直到最后确信是歹徒冒名干坏事,他才开始责怪自己:“黑旋风,你好是没来由也!为着别人,输了自己。”这整个过程,都活脱脱地展现出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莽撞好汉的形象。
            不难看出,正是这个性格展露过程,使得剧本开头竖起的那面“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杏黄旗,化作了一个有血有肉、可触可摸的人。这就是社会意志的性格化,抽象观念的艺术化。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当艺术家能用典型性格来从容地体现社会意志的时候,这种社会意志也就真正成熟了。农民起义军心目中的善,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并没有大幅度地实现,或者说,没有在根本上实现,但在戏剧家笔下,却以审美的方式实现了。李逵的性格之美,就是成熟地实现在美的领域中的善。
            李逵的性格是一种喜剧性格,这在众多的梁山泊英雄中是比较突出的,体现了宋、元人民在对“替天行道救生民”这一社会意志的把握上的一个重要侧面。梁山泊英雄中间,林冲是比较典型的悲剧美的体现者,他的形象,他的性格,侧重于体现一个正直的人如何被客观存在的黑暗势力所侵凌,不得不皈依于“替天行道”旗帜下的痛苦过程;李逵则不同,他的形象和性格,总的说来是体现了农民革命者对于客观存在的黑暗势力的战胜。其他英雄,各有自己的悲、喜组合成分,却都不如这两人浓烈。林冲这样的形象,最佳表现段落应在上山前
,而李逵这样的形象,最佳表现段落则应在上山后
。这是因为,上不上山,参不参加起义军,是英雄们能否战胜客观存在的黑暗势力的分界线
,因此也是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分界线
。对水浒故事中各种段落、人物、故事的选择,体现了戏剧家自身的处境、气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同样歌颂水浒英雄,选写林冲逼上梁山和选写李逵负荆请罪,戏剧家往往是处于不同的创作状态之中,甚至还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之中。康进之成功地写出《李逵负荆》,表明了元代人民在以农民革命的社会意志来对待黑暗现实的时候,不仅可以有义无反顾的壮烈精神,而且还可以有畅怀大笑的战胜者的气概。
            人们笑李逵,又与李逵一起笑。即使这笑声从缅怀的梦境里发出,也包含着敢于蔑视黑暗、战胜黑暗的现实豪情。
            这样的笑声,此后的中华民族还要连续享用许多代。

最新小说: 报告盛爷,夫人每天都在装乖巧 大小姐是黏人精 【雪中悍刀行】若似年年 羽生结弦同人:离别有期 全球宝箱:开局拥有千年眼 不听 关于如何做好一个师尊 卧底兵王 咸鱼翻身后侯府崛起了 人格边缘